從空腹熊貓罷工看零工經濟時代生存法則

宙斯(zeus)
6 min readOct 13, 2019

--

上週一,馬來西亞的空腹熊貓公司(Food Panda)啟動了對旗下司機新的付費方式(除了雪隆區)。在新的付費模式下,以往的『時薪』制度被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提高單次運送的報酬。簡單來說,多勞多得,你送越多食物就賺越多錢。此舉,惹來了以馬來人為首的熊貓快遞們的不滿,紛紛發動罷工抗議。

熊貓騎士的訴求是,恢復以往的『時薪』制度,也就是說,只要他們在『上班』,哪怕幾小時沒有客戶要求食物沒有單進來,他們還可以有薪水。

根據國情,大家都會認為馬來人好吃懶做的DNA又爆發,所以才提出不公平的要求。

不過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後,其實我還蠻同情他們的。

首先先幫熊貓公司說好話,取消時薪制度是必然的,提高單次運送的價格,也可以增加勤勞的騎士們的收入,在商言商,這是必須的。

不過罷工的馬來司機們的論述是司機被剝削,除了日曬雨淋,還要為了趕時間罔顧交通規則亂飛車,撞死撞傷公司都不賠。由於在這種外賣的機制下,騎士是不受到公司的保護的,所謂的工傷保險、公積金這些,一律沒有。

這是當下gig-economy(零工經濟)的問題。在零工經濟下,類似Uber、熊貓這些工作,表面上看時間自由,但公司和『員工』的關係,並不是傳統的雇主和員工,而是雇主和『夥伴』(Partner),也就是說,這些partner並不是公司的一員,partner們可以享受喜歡就上班,不喜歡就走人的『自由度』,但公司也豁免了傳統企業對員工的企業社會責任,如保險等福利。

表面上是win win,企業不需要給保險減少了開銷,員工時間自由,不再朝九晚五,但在零工經濟下,平台做大後,卻可以隨意宰殺『夥伴』。我相信熊貓一開始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一大堆的福利,比如食物便宜、騎士的『時薪』等福利(這不是第一次降低『時薪』了),這種違反經濟學原理下給好處,應該和中國那些外賣平台如美團那樣,都是燒錢的。

熊貓或Uber等公司,甚至可以說自己不是做外賣或出租車,自己只是『科技公司』,失業不會負食物或出租車的責任。這和FB辯稱自己是『科技公司』,不是媒體,無法對FB上的假新聞負責任那樣。

有駕過Uber或Grab的司機都知道,一開始企業為了吸引人,什麼好處都有。我朋友也曾經在14、15年左右加入熊貓快遞員。勤勞的話,據說一個月可以有8千到1萬馬幣的收入。這和Uber一開始時,許多人也有這樣的收入。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,加上越來越多人加入這種『共享經濟』的模式下,在供需平衡下,每個司機或騎士能接的單都會減少,收入當然不比一開始加入那麼高,而在大量騎士加盟後,熊貓無法給予『時薪』也是必然的。

馬來熊貓騎士的罷工,吵到部長們都去關注,但關注歸關注,最後還是無法解決問題。

當然,馬來司機們天真,認為一切都是平台『剝削』他們(雖然很大程度上是這樣),卻忽略了市場的基本運作原理。

目前他們只是決定換去其他的外送食物公司,索性把熊貓app在給予1星差評後卸裝。可是考慮到市場供應與需求,除非大量提高外送的價格,或者有大水喉繼續燒錢,否則馬來騎士夢寐以求的『時薪』加保險等福利制度是不可能存在的。

近年來,許多馬來青年畢業後失業,長時間的失業,導致他們除了責怪華人企業歧視外,另外就是在這些gig-economy下找吃。所以你order Food Panda或坐Grab,可以看到很多年輕的馬來小鮮肉,你問他做莫失業,失業了幾久,在大學讀什麼的?很大可能都會得到找工作沒有回覆,失業超過1年,大學讀工程系的這些答案。

我在大選前,就已經說了,年輕馬來人的失業問題,將會是國家最大的問題。這除了廢除豬玀,走績效制外,沒有其他方法。

奈何政府沒有勇氣改革,只能小補小修,弄什麼失業1年補助金這些懶覺政策出來。

在大學生找到工作前(哪怕每個月補貼也不會改善年輕人失業問題的),他們將會繼續在這些gig-economy下找吃。馬來西亞人民比較善良,沒有引進中國那種『一個差評,一天的生意白做』的法西斯模式,但如果為來在激烈的競爭下,有平台引進這種賞罰制度,恐怕又會造成新一輪的衝擊。到時候,馬路上橫衝直撞的騎士將會更多。

網上團隊合作軟體Slack以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姿態上市,預告了新時代的工作模式的到來。

Slack是類似一種集合了Facebook、Email、Whatsapp、Excel等所有商業項目和團隊管理功能於一身的雲端平台,讓在世界各地的人,都可以透過這個軟件,一起工作。

這是這幾年,也是未來的趨勢。

如果說出賣體力送食物的是『低端的』零工經濟市場,那麼出賣腦力的的『高端』市場,也有如Workana這種Freelance平台。客戶把要求post上網,Freelancer們也把自己的skillset或作品post上網,比如你會設計網頁,就把自己設計過的產品擺上網,再附上你的時薪。然後客戶好像買淘寶那樣,選擇『買』誰的服務,最後網站再根據你工作的時間,客戶的滿意度等,來支付你的報酬,最後給你打分。

5星好評,才能更容易獲得下一次的機會。

許多白領的工作,如果沒有被企業機器人取代,許多公司也會通過『網上外勞』的模式,以freelance的形式,外包出去。比如一間公司要開發一個軟件,需要10個程序工程師,5個在當地,5個在世界各地(時差下可以24小時工作),那麼除了節省成本,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。

這種模式,到底是如長尾理論(簡單來說就是邊緣人也有出頭天)說的那樣,大家發大財,還是如熊貓騎士和加盟店那樣,養大了平台後,不單是騎士被宰殺,甚至連加盟在平台下的一大堆餐館,也在不停地被提高佣金下,慢慢被吸血吸乾?

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下(企業可以逃稅、勞資分野含糊了),政府要如何應對,要如何引導人民改變,人民要如何如更新手機OS那樣不停更新自己?

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,不過我肯定的是,還在爭議拉曼是不是馬華的,是不是要撥款的馬來西亞內閣,是肯定、鐵定、確定,無法對這個大趨勢作出應對的。

大家,自求多福了。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